中国应急管理杂志-李颖:培养应急与安全领域战略管理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

中国应急管理》杂志访国科大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颖

  • 沈平 (中国应急管理杂志)
  • 日期:2021-03-08
  • 727

     2021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玉泉路校区礼堂揭牌成立。这一新学院将围绕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需求,打造防灾减灾救灾的实战型科研基地,着力于培养应急管理领域急需的战略管理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新学院将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多学科交叉和集成创新办学优势,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应急管理理论体系,率先开展应急管理一级学科建设,建立开放共享的合作机制,打造高端交流合作平台。为深入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本刊(《中国应急管理》杂志)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颖。

     问:中国科学院大学秉承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理念,汇聚了多个学院、研究所和实验室的科教资源,于2021年1月12日,创建了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请介绍下学院成立的背景和意义。

     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与各种自然或人为灾害的斗争。应对防范自然灾害和疫情传播、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直接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发达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针对加强治理能力,补上应急短板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过去的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我国发生1998年以来最严重汛情,国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给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个历史最低”(自然灾害死亡失踪人数历史最低、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历史最低、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历史最低)的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保驾护航。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应用体系。应对防范自然灾害和疫情传播、减少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的能力,直接体现了社会治理的文明程度。我们必须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胸怀大局、奋勇担当,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和有关部门专业优势,加强统筹协调,针对社会治理的大趋势,依靠数字技术的支撑,深化产教融合,更好发挥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引领作用,构建以人为本,全灾种、全流程、全方位、全社会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靠科教融合办学优势,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从科研、高端人才培养、发挥高级智库的作用等方面加强部院合作,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应急管理学院而努力奋斗。

     问:中国科学院大学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应急管理研究的单位之一,长期从事应急管理的学术交流与工程应用研究,都有哪些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

     答:中国科学院大学是一所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研究生教育为办学主体、精英化本科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创新型大学。2021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新成立的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发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多学科交叉和集成创新办学优势,围绕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需求,大力推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实践的融合创新,打造防灾减灾救灾实战型科研基地。

     早在2003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就成立了专门机构,开展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应急管理专著《突发事件应急管理》。2005年,经中国科协与民政部批准,“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挂靠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2006 年,学校召开了首届“国际应急管理论坛”,至2019年已成功举办15届,是国内应急管理领域举办最早、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国际会议。该论坛邀请了国内外应急管理领域的一流专家和学者,围绕事前风险分析与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事后灾难救援和恢复重建,结合应急管理的理论方法、宏观政策、最新技术和监控预警等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会议成果已在多家权威期刊上公开发表。截至2020年8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共有专任教师3090名,其中两院院士176人;各培养单位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11257人。学校学科体系门类齐全、独具优势,其中就包括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系统安全研究中心等从事应急与安全研究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经过多年积累,在党和国家号召下,中国科学院大学将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应急管理理论体系,率先开展应急管理一级学科建设,建立开放共享的合作机制,打造高端交流合作平台,努力培养应急与安全领域急需的战略管理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积极推进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问:过去40年,您在政府和科研院所都有丰富的工作经历,专注于信息技术发展的研究。数字中国是新时代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新战略,请分析下当前我国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新挑战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答:当前,我国正在向信息社会迈进,我们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较以往具有高度复杂、高度不确定的特点。这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要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中,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重要论断,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数字化转型是我国应急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命题。

     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全党全国保持战略定力,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应该说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就是当前在经济社会领域的最大变量,数字经济就是我们需要主动识别其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其发展策略,主动适应和引领其发展需求的最重要课题。加快数字化转型是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应对未来各种风险挑战的主要思路之一。

     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对人才的创新性、实践性需求日渐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迫切要求学校开门办学、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组织形态和服务供给,将教育内容向社会延伸,加快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成为产业界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深化产教融合,就是要更好发挥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人才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作用。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培育出一批应急管理规划、应急队伍管理、事故现场决策指挥等综合新型人才队伍。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指导下,围绕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需求,汇聚应急和安全领域“政产学研用”资源,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实践的融合创新。

     问: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实现数字化转型,都取得了哪些进展。

     答:经过多年的全方位布局,我国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已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我们现有的基础条件足以支撑应急管理体系的创新需求,实现应急管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的优化提升增强了数字化发展能力,数字经济的突飞猛进带来了发展新动能,数字治理能力依托电子政务的建设取得关键进展,数字治理规则的不断完善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数字社会逐渐成形。我们要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我国数字化转型的良好基础大胆创新,积极布局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无人驾驶、北斗定位等新一代前沿技术与应急管理事业的深度融合研发,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数字经济作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现在已经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影响国际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了汇聚资源的新要素,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深刻的数字化变革,以数据生产力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数字化将会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共同方向,未来将不存在没有数字化的行业。

     与此同时,我国正在通过对工业互联网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走入数字经济发展的深水区。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最彻底、最全面、最深入的标志性产物。我国在工业互联网的持续布局,一定会为我国数字经济更快腾飞打下更扎实的根基。

     从去年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经历来看,党中央的决策施政历程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示范。从实施的效果来看,疫情发生后我国各地很快探索出了以健康码为代表的创新手段。全国健康码已经伴随着大家度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疫情期间,各种线上线下融合的经济活动非常繁荣,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疫情在对社会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却推动各种应急管理和经济活动线上化迈出了决定性的巨大的一步,成为数字化转型突飞猛进的最有力因素。如果没有数字化的支撑,无法想象如此凶险的病毒在我国会得到如此迅速的控制。如今,应急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已经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问: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首任院长,将如何进一步结合院校优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产教融合平台,推动应急管理体系数字化转型。

     答:在过去几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产教融合成为产业界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并在工业互联网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把产教融合作为特色,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围绕以下几个方向为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做出贡献。

     一是紧密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开展工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急管理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重要决策部署,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深入研究灾害风险及防治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先进装备,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自然灾害防治科研平台。

     二是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多学科交叉和集成创新优势办学。学院将秉承国科大“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理念,加强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打造应急管理现代化高端智库;精准聚焦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整合科研资源和科技成果,大力推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实践的融合创新,打造防灾减灾救灾实战型科研基地;精准聚焦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短板,积极探索以“政产学研用”和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创新培养模式,打造国家应急管理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三是建立开放共享的合作机制,打造高端交流合作平台。贯彻“小核心、大外围”的布局,汇集“政产学研用”多方面优势力量,开展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研究,探索建立新时代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科研体系,率先开展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开发课程标准,构建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国内应急领域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开放集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