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应急管理学院”)正式成立,自此开启了培养应急与安全领域战略管理和科技领军人才的探索之路。建院四年来,在院领导及教学委员会专家的引领与指导下,在全院授课教师团队和管理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应急学院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初见成效。
一、积极思考探索,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应急学院在这片沃土上,精心播种应急管理专业的知识种子,滋养研究生的智慧之树。执行院长焦建彬教授在建院初期就指出:学院的课程建设要坚持“创新课程内容,优化理论体系、强化实践环节”的指导思想,充分调研和借鉴世界著名大学应急与安全专业领域的课程设置经验,融合学科交叉理念,走创新发展的课程建设路线。应急学院首届教学委员会专家学者,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引领全院教学工作团队,积极思考,用心研讨,以新课程设置为切入点,聚焦应急管理思想与理论、应急科学、应急技术、应急工程四大知识领域,初步搭建完成应急管理学院研究生课程体系基础内容。目前,应急管理学院22门研究生新课程成功备案,集中教学阶段13门新课程闪亮开讲,2门课程入选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课程观摩目录。开课短短两年内,已累计吸引了上千名学生参与学习。作为全校应急管理领域公共选修课的牵头单位,应急学院课程建设的步伐始终在不断推进,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建设,课程内容的新鲜血液和给养,为探索课堂教学的改革策略和实施路径,搭建出了稳定的教学操作平台。
(图:应急管理学院执行院长焦建彬教授就课程设置做批示)
(图:应急管理学院首届教学委员会专家及授课教师代表共同研讨学院课程规划)
二、探索教学规律,实施课堂教法研究
教法改革,是研究生教育的动力和翅膀。应急管理学院研究生的教学课堂是培养和打造高素质应急人才的基础阵地,关注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组建高端授课专家团队,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学院成立以来一直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摈弃传统单一的讲授模式,引入多元化教学策略,通过模拟演练、案例分析、小组互动等生动教学方式,使学生得以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亲历应急决策的惊心动魄,感受危机管理的微妙玄通,成为学院授课专家团队实践创新教法的重要切入点。学院的课堂教法改革聚焦如下路径,取得显著成效。
1.突出案例教学,强化学生实战思维能力。各课程授课团队,积极结合OPPOS课程教法、设计思维教学、沉浸式体验教学等方法,强化案例教学,注重互动与实践,提升学生多角度探讨与反思的思维能力。
由大气物理所包庆研究员领衔、魏科研究员共同主讲的《气象灾害学》课程,结合2023年华北高温和洪涝、2023年北美大气河、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利比亚洪灾、北美西南干旱、欧洲高温干旱等一系列国内外经典案例,剖析气象灾害的理论脉络,解读全球变暖进程、人工智能技术在天气预报中应用等最新的科研进展和科学趋势。这支应急管理学院最年轻的授课团队,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了极强的爆发力和超高的敏感度,他们直接打破教室的物理空间,在课堂上现场连线迪拜,组织学生与正在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峰会COP28的专家进行互动,了解会议相关进展,共同讨论国际社会对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问题的最新政策走向与实践。丰富的专业案例,真实的场景再现,以及来自国际最前沿最及时的现场案例解读和分析,直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授课团队以无可辩驳的专业力量将学生引向更深的专业思考,同时也将课堂教学效果推向了顶峰。
(图:气象灾害学课程与联合国气候峰会COP28的专家进行现场互动)
由中国科学院心理所陈雪峰研究员主讲的《应急管理心理学》课程,结合真实案例,设计课堂心理推演故事,实施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突发事件情境下的应激心理状态和组织应对措施,学生兴趣大增;由朱建明教授、黄钧老师、宋元涛副教授等校部教师主讲的《应急管理思想、方法与应用》、《韧性理论与分析》等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紧急状态和突发情景下的模拟沙盘演练,引导学生在模拟情境下,完成应急预案的设计、危机状态的处置等工作,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为学院教法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示范和路径引导。
应急管理学院与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专家团队合作开设的全部课程,均坚持将地震、洪涝、干旱、复杂社会网络等各领域的应急防治典型应用案例引入课堂,全部实施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工程实际案例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保证学生的全程课堂参与,注重提升学生多角度探讨与反思的思维能力,保证了较高的课堂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是应急管理学院课堂教学方法探索与改革的主旋律。
2.利用前沿教学手段,强化合作学习模式。将国际通行的合作学习理念融入教学环节,用最热门的AI技术辅助课程教学和研讨环节,探索多元化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显著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极大激发了学生持续学习的内驱力和发展力。叶志宏教授主讲的《故障树分析》课程,组织开展国际通行的小组合作教学,将数学基础、计算机经验、工程背景,甚至人文积淀不同的学生混合分组,共同完成全英文专业案例的翻译、分析和方案设计,小组成员相互启发,合作学习,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对于这门难度系数很大的课程,学生的反馈是:挑战思维,颠覆认知,困境求生,收获巨大。《气象灾害学》课程组织学生分组利用AI技术,就课程内容相关的高温、严寒、暴雨、洪涝、干旱、沙尘暴、进行文献阅读和调研,探讨其在气象监测、灾害预警、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应用,并进行集中讲解和小组报告,从而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实现教学相长。新颖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和AI辅助学习内容,以及各小组对抖音、快手、知乎、小红书等新媒体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学生对知识认知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看到了未来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新思路。
3.推进开放式课堂,发展实践教学体系。从课程实验、实习、实训入手,坚持组织实施课程实践活动,探索从实践环节和能力拓展环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气象灾害学》课程,多年来坚持设计和组织实施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综合实验基地(北京观象台)、中国气象局气象中心、空间天气监测预报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展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重点专业场所的参观和实习,理论与实践结合,极大地丰富和巩固了课程内容,同时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学生反馈实习内容丰富、震撼,记忆深刻,收获巨大。目前学院已启动更多课程的专业实践设计,结合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学生科研立项、开放实验项目、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学术报告、毕业论文和企业实训等工作内容,围绕专业技能模块、专业综合能力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等四大内容板块,对课程实习与实践展开更加系统和详细的深入研究,是未来应急管理学院开放式课程教学探索的主要思路。
(图:包庆研究员授课团队指导研究生完成地球模拟实验室课程实习)
三、聚焦学术动态,开展应急前沿讲座
学术讲座,是研究生培养的灯塔。应急管理学院在不断打造科学课程体系、探索高效教学方法的同时,努力在第一时间引领学生将学习思考和科研实践的视角聚焦应急与安全战略的最前沿。为打造高端应急管理领军人才,学院坚持举办“应急演进与前沿”系列学术报告会,邀请来自国家应急管理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著名高校以及知名大企业的专家学者和精英人士,为学生解读应急体系的理论发展、诠释数字应急的技术演进,展望安全战略的实践未来。截至目前,应急管理学院已成功举办30多场学术报告会,累计吸引4000多名师生现场获益。学者们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敏锐的洞察力,剖析着时代的脉搏,揭示着未来的趋势。每一场报告都是一座闪光的桥梁,连接着应急科学发展的过去与未来,指导着学生得以窥见科学的奥秘、技术的奇迹和社会的变迁。同时,这数十场讲座,也转换成了数十把启迪心智的钥匙,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引领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质疑与探索,更学会了如何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拥抱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在应急管理教学改革的创新思潮中,在应急与安全高端人才培养的探索征途中,学院正以前瞻性的视野,重塑教育的经纬,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的璀璨星河深度融合。这不仅是一场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革新和人才锻造的实践尝试,更是一次心灵与智慧的深度启迪,现实与未来的有力接轨,学院的每一次大胆尝试,每一次失败后的再度重启,都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应急管理学院的学生在每一次思维的碰撞中,都能绽放出应对未来挑战的璀璨光芒,让每一颗中国安全领域的闪光种子,都能在未来国家安全发展的道路上展鸿鹄之志,承栋梁之力。
(撰稿:闫宇星 摄影:各课程助教团队)
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