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 “当前面临困境的芯片、光刻机等光电信息领域核心技术以及其他‘卡脖子’技术等,大都根源于工程科学。”12月8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在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办的“2020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上表示,在当代中国社会所处特定历史条件下,工程科学尤其具有独特战略意义,它是未来各种战略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摇篮。
12月8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在该论坛上致辞。
李树深指出,工程科学不是传统的工程技术,而是适应现代工程发展的要求从现代科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一个全新的科学研究领域,是关于人工物的科学,是现代工程技术的思想源泉和概念基础。“没有晶体管、半导体、材料和计算机等基础科学一定程度的优先发展,就没有芯片的设计和制造。正是这些以人工物为核心的工程科学发展相对滞后,使得我们难以产生像英特尔、高通这样一些由实验室成果直接驱动的高科技企业”。
“未来的中国工程对科学体系的全方位需求,尤其是对于原创性科技成果的需求,和中国科学体系本身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需要全面繁荣和发展基础科学,特别是工程科学。”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胡文瑞院士也认为,工程科学是根本解决关键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的关键,未来科技发展需要中国自己的科技人员自力更生,开创出一条属于中国科技自身的独特的发展道路。只有以工程科学为基础和先导,大力发展原创性工程技术,才能够根本摆脱国际制约,真正成为工程强国。
此外,胡文瑞指出,要想从工程大国走向工程强国,必须首先从装备大国走向装备强国。装备是人类工程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保障,决定工程实践的成败得失,在国家安全领域决定生死存亡。事实上,在现代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社会一体化的大科学、高技术、信息化时代,没有现代装备与现代工程作为支撑寸步难行。
李树深也强调,装备作为一种典型的人工物,既是工程与科技结合的产物,又是工程与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工具,从而在现代工程科技体系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装备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工程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尺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程和装备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受到基础科学发展滞后的制约,许多核心技术尚不能自主可控。胡文瑞认为,以未来的可能装备发展作为契机,大力发展工程科学,应当是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