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哲学笔谈|关于装备和装备哲学的若干初步思考

  • 李伯聪
  • 日期:2021-03-16
  • 9417

     “装备”不是一个新问题,但“装备哲学”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新问题——无论从现实意义看还是从理论意义看都意义非凡。贾玉树教授倡导研究装备哲学已有多年,对此我一开始就完全赞成,以下是我对此问题的若干初步思考,就教于各位同道、同仁和同好。

    (1)正像科学哲学已经有许多“分支学科”(例如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和“理论专题”(例如量子力学哲学)一样,工程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也应该逐步形成一些自身的“分支学科”(例如交通工程哲学、机械工程哲学)和“理论专题”(例如装备哲学)。

    (2)当前之所以要努力把“装备哲学”发展成为一个工程哲学领域的“理论专题”,一方面是由于有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可以顺应工程哲学的理论发展逻辑。从前一方面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许多深层次问题。例如,我国许多人所说的“卡脖子问题”中许多都是“装备的卡脖子”问题,又如,我国要实现强军目标,遇到了必须高度重视的“军事装备”治理问题,在认识、分析和解答这些“装备的现实问题”时,都离不开分析和研究“装备的哲学问题”。这就是说,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已经提出了许多“装备哲学”问题。从后一方面看,在工程哲学已经形成“整体性”的“五论(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工程本体论、工程方法论、工程知识论、工程演化论)理论框架”后,从学科的“理论发展逻辑”方面看,从丰富、深化和充实工程哲学的“理论内容”方面看,也迫切需要通过进一步开拓“装备哲学”等“专题研究进路”而继续向“深”和“广”两个方面发展。这就是说,研究和发展装备哲学的任务不但来自迫切的现实需求,而且来自深刻的理论需求。在研究装备哲学时,我们不但需要进行“现实导向”的装备哲学研究,而且需要进行“理论导向”的装备哲学研究,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相互渗透和良性互动。

     (3)研究“装备哲学”时首先遇到的就是“装备”的定义和分类问题。为此,让我们先看看《百度百科》中“装备”条目的定义和解释:“装备指配备的一些设备,引申指游戏中的非消耗性道具:衣服,腰带,首饰及武器等。”该条目又对“装备”进行了分类:户外装备、环保装备、冶金装备、单兵装备、数字化装备、实验室装备、城市公共装备、游戏装备。出于多种考虑,这里暂且不深入讨论装备的定义问题,而只简单涉及装备的分类问题。从严格理论和逻辑观点看,《百度百科》条目中对“装备”的“分类”缺乏条理,显得颇为凌乱和随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装备类型的复杂多样性。应该怎样对“装备”进行“类型划分”呢?首先必须注意和承认,由于装备的“结构和功能”极其多种多样,这就使人们在进行“装备分类”时有可能依据不同标准给出多种不同的“装备类型划分”和“装备问题划分”,而不可能仅仅给出“唯一标准”的“分类”。例如,依据军用和民用的不同,可划分出“军事装备”和“民用装备”,依据装备的技术特征,可划分出“数字化装备”和“机械化装备”等等。本文无意也不可能具体分析“究竟应该怎样进行装备的类型划分”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在装备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中才能回答的问题。

    (4)在研究装备哲学时,应该注意汉语中与“装备”近似的词汇还有“工具”、“设备”、“器物”、“机器”、“产品”、“器具”等。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从“指称”、“对象”和“内容”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也都是“设备”的“同义词(近义词)”。而“广义的工具”和“广义的装备”也是同义词。

关于装备和装备哲学的若干初步思考1

    (5)正像“人”和“动物”是“有限性”的和具有一定“生命周期”的存在一样,装备也是“有限性”的和具有一定“生命周期”的存在。在研究装备哲学时,不但需要对装备的“生命周期”进行整体性研究,而且需要分别研究在装备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出现的特殊的专题哲学问题,例如“装备设计哲学问题”、“装备制造哲学问题”、“装备使用(运行)的哲学问题”、“装备退役的哲学问题”等等。回顾哲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上述哲学主题都是被哲学传统“忽视”、“遗忘”或“迷失”的主题。所谓“被哲学传统忽视、遗忘和迷失”,一方面提示了我们进行装备哲学研究的背景和难度,另一方面,又显示了我们进行装备哲学研究的重大意义和创新性。

    (6)许多哲学家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强调人的本质特征是思想和思维。可是,历史唯物主义却强调人最本质的特征是能够从事工程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强调“人是制造和使用工具(设备)的动物”。马克思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马克思这些话告诫人们不但要研究作为“工业的历史”的“工程活动”,而且要具体深入地研究作为“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的“工具”和“设备(装备)”。

     (7)冯·卡门说:“科学家发现已经存在的世界,工程师创造从未存在的世界。”以科学家为活动主角的科学活动是“真理导向”的,科学活动的目的和结果是“写出”(或曰创作出)“科学作品”(科学论文、科学理论等);以工匠、工程师、工程管理者等为活动主角的工程活动(按:“农业”也属于广义的工程活动)是“造物和价值导向”的,工程活动的目的和结果是“创造出”(或曰“制造出”)“工程产品”(各种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人工物品)。

     (8)“装备”是人通过工程活动制造出来的“人工物(artifacts)”。波普尔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这个理论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突出了世界3——人的“精神创造活动的产物”构成的世界——的地位和作用。但这个理论也有一个重大缺陷——忽视了人的“物质创造活动”及其“产物”的重要性。如果说“天然物构成的物质世界”构成了世界1,那么我们有理由把“人工物构成的世界”称为世界4(《工程哲学引论》第247~251页)。虽然就“数量和空间范围而言”,世界4远远“小于”世界1,可是就对人的意义和影响而言,世界4比世界1重要得多。以往的哲学家主要关注对世界1(自然物理世界)的研究,今后,应该更加关注对世界4(人工物世界)的研究。可以说,对世界4的研究、对人工物的研究和对“广义装备”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同一主题”(或曰“围绕同一主题”)的研究。

关于装备和装备哲学的若干初步思考2

     (9)回顾现代学者对“装备”和“人工物”的研究,最值得关注的学术成果是西蒙的《人工科学》和荷兰学者关于“技术人工物双重性”(结构和功能)的理论。在深入研究“装备哲学”的演化发展轨迹时,回溯历史,一方面,应该关注这个理论谱系的“学术起点”和“发展轨迹”,另一方面,也要分析和研究“哲学史的主流”为何“忽视”、“拒斥”、“迷失”了对这个“理论主题和进路”的“理论关注”。

     (10)狭义的“工具”仅仅指简单工具或手工工具,但广义的“装备”和广义的“工具”都有更广的范围——既可指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全部,也可仅仅指其某些特定部分或特定内容。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又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我们应该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尺度及其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视野中研究“装备(设备)”及其演化、发展、社会意义和社会影响问题。

     (11)世界1是天然存在的,而世界4的人工物却是“设计”的结果。于是,对“设计哲学”和“设计思维”的研究就成为了工程哲学和装备哲学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而在传统哲学的认识论、知识论、思维论研究中,“设计哲学”和“设计思维”的研究是一个被“遗忘”的主题。

     (12)人工物是“制造”出来的。从理论方面看,德国技术哲学家德绍尔认为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之后,还应该写出作为“第四批判”的“技术制造批判”。从产业方面看,在近现代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了社会的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也曾经风光无限,但在信息产业、金融行业强势崛起后,美国的制造业一度衰落,在有些人的眼中,“实体行业”的地位和作用“一落千丈”。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制造业、信息业、金融业的相互关系呢?需要申明,这里绝对无意贬低信息业和金融业的重要性,但这里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乃是“制造业是否已经不再占据‘基础地位’”。可以说,在这方面,美国人已经尝到了忽视制造业的苦果。我们看到,在美国首先兴起了“创客(maker)”运动,有人还将其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的趋势。虽然中国一直重视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但我国目前在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发展中也遇到了许多瓶颈问题。这就是说,无论是放眼世界还是聚焦中国的产业界,我们都遇到了装备哲学问题。

关于装备和装备哲学的若干初步思考3

     (13)工程哲学的箴言是“我造物故我在”,“我造之物”就是作为“设备”的形形色色的人工物。《工程哲学引论》已经指出,“广义的造物”和“广义的用物”是“合二而一”的,在“我造物故我在”这个箴言的“完整含义”中,不但包括“狭义的‘我造物故我在’”,而且包括“狭义的‘我用物故我在’”。马克思说:“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对于“使用”这个词汇,在传媒和日常用语中常常将其理解为“简单化、机械性”的“使用”,将其区别于“原创发现、发明和艺术创造”。但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体和用”是一对基本范畴。在研究装备哲学时,我们可以参照和借鉴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框架”、同时参照和借鉴国外学者开拓的“人工物”理论框架,进一步深化对“装备使用(运行)”问题的研究。需要从“得心应手”、“人剑合一”、“臻于化境”和“艺术化运用方式”的角度发挥和解释“关于装备运用的哲学研究”。在把“装备的运用”作为一个“哲学问题”而重新认识、重新分析、重新解释、重新评价时,需要重视案例分析方法。例如,可以把电子游戏作为“具体的案例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电子游戏中出现的与“装备使用”有关的“装备哲学问题”。

     (14)我们可以把经济学中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看作“装备”的两大类型,借鉴经济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并以其为“基础”进一步研究装备哲学问题。在研究装备哲学问题时,应该注意有关哲学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密切结合,应该特别注意把对装备的“经济和经济学角度的研究”、“技术和工程角度的研究”、“伦理和社会角度的研究”、“制度和管理角度的研究”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努力取得设备哲学研究的新观点和新成果。

     (15)在装备哲学这个“总问题”或“总领域”中,可以和需要分别深入研究的具体问题很多,例如:“装备的主体”问题、“道”和“器(装备)”的关系、“军事装备”和“民用装备”的关系、“个人装备”和“企业装备”的关系、“装备”和“制度”的关系、“装备的历史、演化和发展规律”,等等。

     (16)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物”(指所有的事物,但常常指自然物)、“器”(人工物)、“事”(人的活动)三个概念常常不加区分。现在,我们需要区分这三个概念。顾基发曾经提出“物理事理人理系统工程方法论”,引起了许多关注。在研究装备哲学时,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物理-器理-事理-人理方法论”。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对机械论和目的论的基本观点、金岳霖提出的“理有固然,势无必至”的观点、华严宗关于“理事无碍”和“事事无碍”的观点都是装备哲学研究中可以进一步予以发挥的观点。

     (17)装备异化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能满足于“重复”已有的分析和观点。在装备哲学中,可以特别重视从“(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对异化问题进行一些新分析。

     (18)以往有许多哲学论著教条化地大讲“唯物主义”,而“忘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话: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甚至连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的交往才提供给他的”。以往的唯物主义只关注对“自然物”的哲学研究,而几乎完全忽视了对作为“人工物”的工具和设备的哲学研究。通过对“装备哲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把“传统的唯物主义哲学”推进到一个“新形态”和“新阶段”。